<progress id="lz7fs"><pre id="lz7fs"></pre></progress><button id="lz7fs"><acronym id="lz7fs"></acronym></button>

<dd id="lz7fs"></dd>

<dd id="lz7fs"><big id="lz7fs"></big></dd>
  • <button id="lz7fs"><object id="lz7fs"></object></button>
    1. <button id="lz7fs"><acronym id="lz7fs"></acronym></button>

      <li id="lz7fs"></li>

    2. <th id="lz7fs"><track id="lz7fs"></track></th>
      <rp id="lz7fs"><ruby id="lz7fs"><u id="lz7fs"></u></ruby></rp>
    3. 智庫建議

      景峰 | 國家公園政策“路線圖”
      發布日期:2020-09-17 作者:景峰 信息來源:中咨智庫 訪問次數: 字號:[ ]

       導 讀 

      解決各類保護地交叉重疊、多頭管理的碎片化問題,保持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具有國家代表性的大面積自然生態系統,形成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的新體制新模式,促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建設“初心”:統一管理的新模式

      ●政策脈絡:為子孫后代留下自然遺產

      ●戰略目標:體制建設“三步走”

      ●落地現狀:10處試點遍及12省

      ●永續發展:彰顯中國特色優勢

       ●未來愿景:爭做生態安全大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作出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將建立“國家公園體制”作為重點改革任務。

      建設“初心”:統一管理的新模式

      中國語境下的“國家公園”是指由國家批準設立并主導管理,邊界清晰,以保護具有國家代表性的大面積自然生態系統為主要目的,實現自然資源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陸地或海洋區域。

      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的核心目標是解決各類保護地交叉重疊、多頭管理的碎片化問題,保持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具有國家代表性的大面積自然生態系統,形成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的新體制新模式,促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gy.jpg

      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全國分布圖

      政策脈絡:為子孫后代留下自然遺產

      自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的重點改革任務以來,一系列政策陸續跟進。2015年5月,國務院批轉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201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確定在9個省份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同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中央編辦、財政部、原國土資源部、原環境保護部、原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原農業部、林業局、旅游局、文物局、海洋局、法制辦等13個部門聯合印發了《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簡稱《試點方案》),試點目標為推動各類保護地交叉重疊、多頭管理的碎片化問題得到基本解決,形成統一、規范、高效的管理體制和資金保障機制,自然資源資產產權歸屬更加明確,統籌保護和利用取得重要成效,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保護管理模式。試點內容包括突出生態保護、統一規范管理、明晰資源歸屬、創新經營管理和促進社區發展等。

      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聽取了國家林業局關于森林生態安全工作匯報后,特別指出,要著力建設國家公園,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給子孫后代留下一些自然遺產。

      戰略目標:體制建設“三步走”

      2017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簡稱《總體方案》),提出到2020年,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基本完成,整合設立一批國家公園,分級統一的管理體制基本建立,國家公園總體布局初步形成。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到2020年,完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提出國家公園及各類自然保護地總體布局和發展規劃,設立一批國家公園,完成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并與生態保護紅線銜接,制定自然保護地內建設項目負面清單,構建統一的自然保護地分類分級管理體制;到2025年,健全國家公園體制,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歸并優化,完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法律法規、管理和監督制度,提升自然生態空間承載力,初步建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到2035年,顯著提高自然保護地管理效能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自然保護地規模和管理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全面建成中國特色自然保護地體系。

      gy2.png

      濕地景觀

      永續發展:彰顯中國特色優勢

      中國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彰顯著獨特的制度優勢。

      一是國家高度重視國家公園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作出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國家公園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重點改革任務,黨中央、國務院針對國家公園相繼出臺了相關綱領性文件。

      二是集中力量辦大事。2017年以來,針對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我國安排文化旅游提升工程、森林草原資源培育工程、生態保護支撐體系項目、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藏區專項等中央預算內資金以及中央財政資金100多億元,集中有限資金辦大事、辦實事,聚焦有限目標打殲滅戰。

      三是發揮四兩撥千金的作用。按照黨的十八大關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要求,各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通過中央資金的引導作用,利用自身資源稟賦,吸引金融及社會資本參與到國家公園建設和運營之中。

      未來愿景:爭做生態安全大國

      我國于2016年建立首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根據《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相關指示精神,2020年將完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并將設立一批國家公園。

      屆時會陸續出臺《國家公園法》,建立統一、規范、高效的國家公園體制,不斷推進國家公園的建設和管理,實現國家重要自然資源國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傳承的目標,向世界展示我國在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的大國形象。

      “國家公園”的概念是個舶來品,源自美國,譯自英文的National Park,最早由美國藝術家喬治·卡特林(Geoge Catlin)提出。1832年,他在旅行的路上,對于美國西部大開發對印第安文明、野生動植物和荒野的影響深表憂慮。他寫到“它們可以被保護起來,只要政府通過一些保護政策設立一個大公園,一個國家公園。其中有人也有野獸,所有的一切都處于原生狀態,體現著自然之美”。

      1982年,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由此誕生。此后,該理念被各國效仿,英、法、日等國相繼建立 。(紙質版見《中國投資》9月號)




      ?
      国产极品在线观看视频AAA,国产中文高清,国产乱人伦AV在线A麻豆,国产 欧美 呦呦亚洲